×

使结尾造句

例句与造句

  1. 有时更以警句形式出现,使结尾更有力量。
  2. 3.把好结尾关,避免虎头蛇尾使结尾缺乏力量。
  3. “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二句则因此使结尾具有一神来之笔
  4. 男女主人公独特状况加上无法预测的惊人秘密,使结尾意味深长
  5. “奈子何”凡三叠,使结尾形成“一唱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一本无此两句。
  6. 使结尾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7. 第四句一个“尽”字,充分揭示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
  8. 在音乐上集中演唱力量,在速度和调性上可分成若干富于对比性的小段落,使结尾富于效果。
  9.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10. 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
  11.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12. ”大约是考虑到下面即录附诗,会使结尾割裂而失去风韵,故将诗附于篇末,而以西都宾的称赞为结尾: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
  13. 大赋之旨归在于讽谏,也结穴于讽谏,而铺排堆砌过多,又往往带有炫耀和自赏的意味,不仅冲淡了主题,致使结尾处的讽谏显得乏力,特别是削弱了赋的文学性,以至于有人这样认为,在大赋中增删去一些章节其内容与主题都不会受到影响。
  14. 全诗的构思,基本上遵循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的思路,具体的表现则又脱去形迹,自具面目:抽象的“岁寒”不见了,诗中出现了形象可感的“冲飙”、“朔雪”,拟人化动词“发”、“度”的采用,强化了对风雪的动态表现,显示出严寒席卷大地的无比威势;“后凋”二字中隐含着的对比,在诗中则被明白地展示出来,一面是摧折离披的桂楸,一面是凌霜荣丽的橘树,两相映衬,具体地写出了对“后凋”的橘树的赞美;最后,孔子的话以议论精警取胜,富于哲理性,而《橘诗》则以描写生动见长,富于情韵,即使结尾两句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也不是冷竣的客观的阐发,而是伴随有诗人热烈的感情。

相邻词汇

  1. "使结合"造句
  2. "使结婚"造句
  3. "使结晶"造句
  4. "使结盟"造句
  5. "使结束"造句
  6. "使解调"造句
  7. "使解冻"造句
  8. "使解毒"造句
  9. "使解放"造句
  10. "使解散"造句
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日本語

Copyright © 2025 WordTech Co.

Last modified time:Tue, 12 Aug 2025 00:29:56 G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