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ìfāng wǔzhuāng
[local armed forces;regional armed forces] 地方上的军队,尤指相对中央的军队而言
地方武装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地方: dìfāng①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中央工业和~工业同...
- 武装: wǔzhuāng①军事装备:~力量│解除~。②用武器来装备:缴获的武器...
- 武装: wǔzhuāng①军事装备:~力量│解除~。②用武器来装备:缴获的武器,足够~我军两个师◇用现代科学知识~头脑。③用武器装备起来的队伍;军队:地方~。
- 地方: dìfāng①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中央工业和~工业同时并举。②本地;当地:他在农村的时候,常给~上的群众治病。◆ 地方dì fɑng①(~儿)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你是什么~的人?ㄧ你听,飞机在什么~飞?ㄧ会场里人都坐满了,没有~了ㄧ我这个~有点疼。②部分:这话有对的~,也有不对的~。
- 武装带: 近现代军官装束用的皮带。 可挂手枪和指挥刀。 ▶ 茅盾 《追求》一: “可怜他现在不挂武装带, 只穿得一身破洋服, 几乎连老婆也快要让渡给别人了。”
- 地方剧: 见“ 地方戏 ”。
- 地方官: 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 如知府、知县等。 ▶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 “禀老爷, 那地方官说, 年岁凶荒、民穷财尽, 一毫也催徵不起, 故此分文无解。” ▶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 潘三哥 所做的这些事, 便是我做地方官, 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 《袁世凯演义》第三回: “太监 李莲英 又象过去一样公开收受贿赂……甚至地方官每天所供的御膳也要纳‘宫门费’才肯递上去。”
- 地方志: dìfāngzhì方志。
- 地方戏: dìfāngxì产生在某一地区,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乡土色彩的剧种,如汉剧、湘剧、川剧、越剧等。
- 地方时: dìfāngshí各地因经度不同,太阳经过各地子午线的时间也不相同,把太阳正对某地子午线的时间定为该地中午十二点,这样定出的时间叫做地方时。
- 地方病: dìfāngbìng经常发生在某一地区的疾病,例如我国东北的克山病。
- 地方税: dìfāngshuì根据财政制度规定,划归地方管理并由地方征收留用的税款。
- 人民武装: rénmínwǔzhuāng属于人民的武装力量。在我国,指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等武装组织,特指民兵等群众性武装组织。
- 武装力量: wǔzhuāng lìliàng国家的正规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的总称。
- 武装工作队: 抗 日 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战员、政治工作人员和地方干部组成的精干的武装小分队。 其任务是深入到敌占区进行武装斗争和宣传组织工作, 灵活运用各种斗争方式打击瓦解敌军, 摧毁伪组织和伪政权, 配合根据地对敌斗争, 使敌占区逐步变为根据地。 ▶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三: “在地方兵团方面, 组织了许多经过良好训练, 在军事、政治、民运各项工作上说来都是比较地更健全的武装工作队, 深入敌后之敌后, 打击敌人, 发动民众的抗 日 斗争。”亦简称“武工队”。 ▶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武工队也要经常到敌人屁股后面去活动, 并组织那里的老百姓和敌人干。”
- 武装警察: wǔzhuāng jǐngchá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担负守卫国家重要工矿、企业、交通设施,维持治安,警备城市和保卫国家边疆安全等任务。也称武装警察部队的士兵。简称武警。
- 武装部队: wǔzhuāng bùduì军队。
- 地方主义: dìfāng zhǔyì只强调本地方的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错误思想。
- 地方性植物: dìfāngxìngzhíwù多分布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地方的植物。也叫风土性植物。
- 地方自治: dìfāng zìzhì[local self-government] 地方事务由某个划分的地方政区自己管理(区别于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 地方色彩: 文艺作品中着重描绘某一地区特有的社会习尚、风土人情, 以至适当采用方言土语等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特色。 作品中适当带有地方色彩, 有助于形象的描绘, 能更生动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生活,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地方民族主义: dìfāng mínzú zhǔyì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动思想。它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幌子,实际上是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也叫狭隘民族主义。
-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拼音:dì fāng xìng fǎ guī 注音:ㄉㄧˋ ㄈㄤ ㄒㄧㄥˋ ㄈㄚˇ ㄍㄨㄟ 词语解释 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制定和颁发的规范性文件。仅对本地区有法律约束力。
其他语言
- 地方武装的英语:local armed forces